欢喜传媒也没想到,章子怡杨幂赵丽颖都带不动,名导模式彻底失灵?
上映一个月的《酱园弄·悬案》,最终票房尴尬地停在了3.75亿。
这个数字,对于一部汇集了章子怡、杨幂、赵丽颖、易烊千玺等半个娱乐圈明星的大制作来说,简直就是个笑话。
更别提豆瓣上那低到尘埃里的5.7分,直接把导演陈可辛钉在了职业生涯的耻辱柱上,这成绩,恐怕让出品方欢喜传媒的管理层夜不能寐。
观众的评价毫不留情,“明星PPT”、“剧情稀碎”这样的字眼,像一把把尖刀扎进了片方的心窝。
有人说,看这部电影就像看一场明星走秀,每个人都端着架子,生怕自己的神图不够多,唯独忘了自己是在演戏。
这部电影的失利,不过是揭开了欢喜传媒2024年困境的冰山一角。
回看这一年,欢喜传媒简直就像上演了一出“扑街”连续剧,一部比一部惨。
年初春节档,宁浩拉上刘德华,斥资2.6亿打造的《红毯先生》,本想在票房市场上大展拳脚,结果呢?
票房惨到连成本都收不回,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档,择日重映后依旧无人问津,最终票房连一亿都没能突破。
五月份,张国立导演,影后周冬雨搭档影帝范伟的《朝云暮雨》,阵容够可以吧?结果票房不到两千万,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。
暑期档的两部电影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张若昀主演的《从21世纪安全撤离》,虽然口碑还行,票房也只有1.12亿。
顾长卫执导,葛优和王俊凯主演的《刺猬》,票房1.44亿,居然成了欢喜传媒今年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,这里面有多少是王俊凯粉丝的功劳,大家心知肚明。
到了年底,贾樟柯导演的《风流一代》,顶着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光环,最终票房也只有区区一千万。
一年五部电影,部部都是“名导+明星”的顶配公式,结果却换来了一场“五连扑”,这巴掌打得可真够响的。
电影接连失利,公司的财务报表自然是惨不忍睹。
根据欢喜传媒发布的业绩报告,2024年公司收益直接暴跌了97.44%,净亏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.6亿港元。
这个亏损数字,甚至超过了过去几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可见其处境有多艰难。
当初,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《酱园弄·悬案》上,指望着这部全明星阵容的大片能一挽颓势,打个漂亮的翻身仗。
现在看来,这根被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,不仅没能救命,反而可能把他们拖进更深的泥潭。
走到今天这一步,欢喜传媒难道不该反思一下自己吗?
想当年,欢喜传媒是何等的风光。他们独创的“导演合伙人”制度,在业内独树一帜,成功将宁浩、徐峥、陈可辛、张艺谋等一众大导演变成了公司的股东。
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,也确实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
无论是创造票房奇迹的《我不是药神》,还是登顶年度票房冠军的《满江红》,都让欢喜传媒在电影市场赚足了眼球和真金白银。
可时代变了,风向也变了。
如今的观众,早就不是那个看到几个明星名字就愿意乖乖掏钱买票的韭菜了。
大家越来越看重故事本身,剧情是否精彩,逻辑是否通顺,成了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关键。
你以为把一堆明星的名字贴在海报上,就能保证票房大卖?《酱园弄·悬案》的惨败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主业电影投资陷入困境,欢喜传媒的另一条腿——流媒体平台“欢喜首映”,也没能走稳。
这个模仿国外奈飞模式的平台,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。
全会员制和收费点播的模式,在国内视频平台中显得格格不入,高高的付费墙直接劝退了大量潜在用户。
跟爱奇艺、优酷、腾讯这些动辄上亿用户的平台相比,“欢喜首映”的用户规模小得可怜,始终没能成为主流。
虽然也上线了一些海外的优质文艺片,但这些小众内容对于拉动用户增长,作用微乎其微。
想靠这个平台反哺内容制作,目前来看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两大业务双双陷入困局,欢喜传媒也迎来了成立十年来最黑暗的时刻。
当然,他们也在积极自救。
最引人注目的,就是和阿里大文娱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,双方计划在未来8年共同投入50亿,在影视内容和线上运营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。
有了阿里这个强大的靠山,欢喜传媒似乎又能喘口气了。
但是,仔细看看他们后续的作品储备,似乎还是在走老路。
继续与陈可辛、张艺谋等大导演深度绑定,甚至还要开发《满江红2》,试图复制过去的成功。
这种对名导的路径依赖,真的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吗?
市场已经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,“名导+明星”的公式已经不再是万能灵药。
下一个能拯救欢喜传媒的“《满江红》”究竟在哪里?这个问题,恐怕谁也给不出答案。
或许,对于现在的欢喜传媒来说,他们最需要改变的,不是去寻找下一个大导演,而是该如何低下头,重新去读懂这一届观众的心。
配资门户网网站,在线炒股配资开户,炒股配资基础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